一杆定江山的年代
上世纪60至80年代,香港桌球运动曾迎来一段黄金时期。狭窄的街角桌球室里,老式吊扇吱呀转动,绿色台呢上划过一道道白球轨迹。这里孕育了香港第一批职业桌球手,他们用球杆在殖民地的烟火气中闯出名堂。
「九龙球王」陈大文的草根传奇
绰号「盲文」的陈大文是当时街头巷议的传奇。在油麻地庙街的「荣记桌球会」,这个码头苦力出身的球手总能用刁钻的拉杆让围观者喝彩。1973年亚洲邀请赛上,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西装击败菲律宾名将,香港报纸头版标题写着「打工仔一杆清台」。
「那时赌球是常态,但阿文从不碰。他说台球是艺术,不是赌具。」——荣记老板李伯回忆
被时代冲淡的星光
随着保龄球、电子游戏兴起,传统桌球馆在90年代逐渐没落。现年78岁的「湾仔神准」张耀祖感慨:「现在的后生仔只知道丁俊晖,当年我们在修顿球场打表演赛,观众是要买站票的。」这些老球手的故事,就像他们常用的「粉笔末抹杆头」的老技法,渐渐消失在空调球房的现代化灯光里。
寻访历史残片
- 深水埗「新英伦桌球会」仍保留1978年亚洲锦标赛签名球杆
- 香港体育博物馆藏有1981年本地联赛的陶瓷奖杯
- 前《星岛日报》体育记者黄志明正在整理《香港桌球口述史》
当记者在土瓜湾旧区找到当年「香港五虎将」之一的林国权时,他正用颤抖的手擦拭着发霉的奖牌。「我们那代人啊,」老人突然用球杆指向墙上的斑驳海报,「就像这颗红球,被时代一杆撞散了。」